想調整睡眠週期,關鍵是建立規律作息、白天適度運動、曬太陽,每天固定時間上床起床、睡前遠離藍光,都能幫助睡眠更深更穩。如果想知道幾點該睡,可以用「90 分鐘 × 5 至 6 輪」的方式倒推起床時間,並預留 10 至 20 分鐘讓身體慢慢入睡,這樣早上起來才會比較有精神。
一、睡眠週期是什麼?搞懂睡眠的 90 分鐘節奏!
睡眠週期是指人在一夜之中不斷重複進行的睡眠節奏,每個週期約 90 分鐘,通常一晚會經歷 4 到 6 個完整週期。
每個睡眠週期又可以分為兩大類型:非快速動眼期(NREM)和快速動眼期(REM),這兩者輪流交替,構成完整的睡眠架構。
二、睡眠周期計算的秘密,不同階段各有負責任務!
(一)非快速動眼期是什麼?解析 N1、N2、N3 階段
非快速動眼期(Non-Rapid Eye Movement, NREM)是讓身體進入修復狀態的階段,約佔整體睡眠時間 70% 至 75%。NREM 睡眠分成三個階段:
💤 淺眠入睡(N1 階段)
N1 階段是我們剛入睡的時候,眼球會慢慢移動、腦波開始變慢,但你可能還聽得到聲音、感覺得到碰觸,稍微有一點動靜就容易醒來。
💤 輕度睡眠(N2 階段)
N2 階段是輕度睡眠,也是整晚佔比最長的一段。這時候身體開始降速,心跳變慢、呼吸穩定,體溫也開始下降。
腦波開始出現一種像是濾音裝置的節奏變化,幫助大腦暫時關掉對外界聲音的反應,讓睡眠不容易被打擾。
💤 深度睡眠(N3 階段)
N3 階段是所謂的深度睡眠,是最深、最關鍵的睡眠階段。腦波會變得非常慢、非常規律(也就是所謂的慢波),整個人幾乎無法被叫醒。
身體的修復工作幾乎都在這個時候進行,包括細胞修復、組織再生、免疫系統強化,還有生長激素的分泌。
(二)什麼是快速動眼期?記憶整理、情緒調節都靠它完成
快速動眼期(Rapid Eye Movement, REM)是我們睡覺時的大腦最活躍的一段時間,大部分的夢都在這個階段發生。
在快速動眼期裡,眼睛會快速地左右亂動,但身體幾乎完全靜止。這個階段大多出現在每個睡眠週期的後半段,而且愈睡到清晨,持續時間會愈長。
這段期間,大腦負責處理情緒、整理記憶,把今天發生的事放進「大腦的資料夾」裡。如果快速動眼期睡眠不足,隔天就會覺得情緒不穩定、記憶力差。
三、睡眠週期攸關身體修復力,5 個影響睡眠週期計算的因素
每一輪睡眠週期大約 90 分鐘,不同階段各自負責不同的修復工作。
像是深度睡眠時,身體會修補肌肉、清除壞細胞;快速動眼期則幫忙整理記憶、調整情緒。整套流程還能讓你穩定荷爾蒙、加強免疫力、控制食慾,甚至幫助血壓和血糖維持在健康範圍。
接著我們要來介紹 5 種會影響睡眠週期的常見因素:
(一)年齡
嬰兒的睡眠週期短,一半時間都在快速動眼期,幫助大腦發育;青少年則因為生理時鐘改變,容易晚睡晚起,但深層睡眠比例高,幫助身體成長。
成年後的睡眠週期最穩定,每晚可經歷 4 至 6 輪完整週期;老年人則進入睡眠淺、易醒、深層睡眠變少的狀態,週期容易被切斷,導致睡再久也覺得沒睡飽。
(二)睡眠習慣
不規律的作息會讓身體的生理時鐘混亂,打亂原本固定的睡眠週期。
像是常熬夜、週末報復性補眠、每天睡覺時間都不同,會讓身體不知道該什麼時候進入深眠,甚至影響快速動眼期的出現。
(三)酒精、藥物影響
很多人以為喝酒會幫助入睡,但其實酒精會壓抑快速動眼期,導致做夢時間變短,而且容易半夜醒來。等酒精代謝完,做夢的階段會突然變得很長,整個睡眠變得亂七八糟。
某些藥物像是安眠藥或抗憂鬱藥,有時也會讓你比較難進入深度睡眠(N3 階段)或快速動眼期,讓整個睡眠週期變得不平均。
(四)壓力與情緒變化
心情煩、壓力大,最常見的就是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、難以入睡。
就算睡著了,也可能淺眠多夢、頻繁醒來。這樣的狀況會讓深層睡眠被壓縮,快速動眼期也變得混亂。
(五)睡眠障礙
睡眠障礙如睡眠呼吸中止症、夜驚、不寧腿症候群等,都會讓人夜裡頻繁醒來,中斷原本的睡眠週期。
每次醒來再度入睡,都會重新啟動一輪睡眠週期,使原本累積的深層睡眠時間被壓縮,影響身體修復與記憶整合功能。
四、睡眠時間計算讓你知道該幾點睡,不同年齡族群該睡多久?一表整理!
每一輪睡眠週期大約是 90 分鐘,包含輕睡、深睡跟做夢的階段。只要你能睡滿好幾輪,早上醒來的時候自然就比較清醒、有精神。
想算出理想的睡眠時間,常見是以「90 分鐘 × N 輪」去抓總睡眠時間,一般建議是睡滿 5 至 6 輪,大約是 7.5 至 9 小時。讓我們實際計算一次:
1. 決定起床時間:先想好你隔天要幾點起床,例如早上 7 點。
2. 倒推睡眠時間:以每輪 90 分鐘計算,試著排出幾個選項。像是:
- 睡 4 輪(6 小時):凌晨 1 點睡
- 睡 5 輪(7.5 小時):晚上 11 點 30 分睡
- 睡 6 輪(9 小時):晚上 10 點睡
你可以依照生活習慣、體力狀況,選擇最適合你的時段。
3. 預留入睡時間:大多數人不是躺下就睡著,通常需要 10 至 20 分鐘進入睡眠。所以建議比你計算出來的時間再提早一點上床,讓身體有緩衝時間。
另外,下面這張表是美國睡眠基金會(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, NSF)根據年齡所建議的每日理想睡眠時數範圍,可以搭配你自己的睡眠週期去調整:
不同族群的建議睡眠時長 | ||
---|---|---|
族群 | 年齡 | 建議睡眠時長(小時/天) |
新生兒 | 0 至 3 個月 | 14 至 17 小時 |
嬰兒 | 4 至 11 個月 | 12 至 15 小時 |
幼兒 | 1 至 2 歲 | 11 至 14 小時 |
學齡前兒童 | 3 至 5 歲 | 10 至 13 小時 |
學齡兒童 | 6 至 13 歲 | 9 至 11 小時 |
青少年 | 14 至 17 歲 | 8 至 10 小時 |
成年人 | 18 至 64 歲 | 7 至 9 小時 |
老年人 | 65 歲以上 | 7 至 8 小時 |
五、改善睡眠品質有門道,10 個方法讓你的睡眠周期更規律、修復力更好!
(一)每日固定作息
只要作息規律,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睡覺和起床,身體的生理時鐘就會自動調整,大腦會在差不多時間開始放鬆、準備進入深睡狀態。
就算是假日,也盡量在同一時間起床,讓身體知道什麼時候該睡、什麼時候該醒,深度睡眠的時間自然就會拉長。
(二)適度曬太陽
走出門、在戶外散步、讓手臂或臉接觸自然光,可以幫助身體調整生理時鐘,讓你白天清醒、晚上自然想睡。
建議每天曬太陽約 15 至 30 分鐘,並避開中午陽光最強烈的時段,讓你晚上更好入睡、睡得更深沉。
(三)養成運動習慣
只要白天有動,身體晚上就會比較想休息,進入深層睡眠的時間也會拉長。
你不見得要去健身房報到,像是快走、慢跑、騎腳踏車這類的中等強度運動,每天 20 至 30 分鐘就很有效果。
注意,不要在睡前 2 至 4 小時激烈運動,反而會讓身體太興奮、睡不著。
(四)白天小睡要節制
白天小睡雖然能補充體力,但睡太久、時間抓不好,反而會打亂晚上的深度睡眠。
建議控制在 20 至 30 分鐘內,而且最好不要超過下午 3 點。
(五)養成睡前儀式
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睡前儀式,能幫助身體從清醒切換到休息狀態,讓大腦知道「現在是準備睡覺的時間」。
像是泡個熱水澡、聽輕音樂、做幾個簡單伸展操都可以,重點是每天都做,讓它變成身體的睡前節奏。
(六)睡前避免手機、電腦等藍光刺激
手機、平板、電腦、電視這些螢幕發出的藍光,會讓大腦以為現在還是白天,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讓你更難放鬆、更難入睡。
你可以在睡前把手機收起來,改看紙本書、聽輕音樂,或單純靜下來放空一下。
(七)減少干擾睡眠的小習慣
像是睡前喝太多水,半夜一直跑廁所;太晚吃宵夜,腸胃還在消化;睡前喝含酒精的飲料,看似幫助入睡,但其實容易讓你後半段醒來;下午喝咖啡、茶,也可能讓你躺著翻來翻去睡不著。
(八)管理壓力
壓力大、腦袋停不下來,是很多人睡不安穩的主因。
你可以試試深呼吸、冥想、聽輕音樂,讓大腦先把那些念頭放下。也有人會寫日記或靜坐 5 分鐘幫助切換心情,效果都不錯。
(九)臥室與床只用於睡眠
果你平常在床上滑手機、追劇、吃東西,久了大腦就會把「床」和「清醒活動」連在一起,導致你躺著反而更難入睡。
臥室應該只留下讓你想睡覺的訊號,讓身體習慣一上床就是休息,不是工作、也不是娛樂!
(十)打造適合睡覺的房間環境
房間的環境也要留意,可以用遮光窗簾或眼罩調整光線明暗,幫助大腦進入放鬆狀態;溫度不要太冷或太熱,維持在 18 至 22°C 之間比較舒服。
如果住的地方容易有噪音,可以使用耳塞或播放粉紅噪音來幫助穩定情緒。
另外,房間不要太亂,把睡覺的地方整理成安靜、簡單、容易放鬆的樣子,身體就比較容易進入深層修復模式。
六、老是醒來沒精神?可能搞錯睡眠節奏!5 方法練習計算睡眠週期時間
(一)用睡眠追蹤 App 記錄
市面上很多免費的睡眠追蹤應用程式,像是 Sleep Cycle、Sleep Monitor,只要晚上把手機放在床邊,它就會根據你的聲音、呼吸節奏、翻身狀況等來估算你整晚的睡眠變化。
這些 App 還會幫你分析出平均入睡時間、深睡時數,以及建議的最佳起床時機。
(二)戴上智慧手環或手錶
如果你有 Apple Watch、Garmin、或是小米手環這類裝置,可以直接戴著睡覺,它們會用心跳變化、動作感測器來偵測你的睡眠階段,數據會比手機 App 更準確,也不怕被翻身聲音干擾。
隔天起來看圖表,你就會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進入深睡,有沒有半夜醒來卻沒發現。
(三)用筆記本手動記錄
不想依賴科技的話,也可以自己每天記錄就寢時間、多久入睡、什麼時候醒來、早上起床精神好不好。這雖然花時間,但只要持續記個一兩週,你會慢慢抓出自己的入睡節奏。
你還可以加上「睡前做了什麼」、「白天有沒有喝咖啡」、「有沒有小睡」等等,這些細節都能幫助更了解你的睡眠模式。
(四)觀察自己自然醒來的時間
利用假日、不設鬧鐘,觀察自己每天幾點會自然醒。連續幾天都差不多時間起床,而且精神還不錯,就可能是你的生理節奏已經固定,這個時間點就是你的自然週期尾聲。
你也可以往回推算,找出你適合上床的時間,例如如果你自然醒時間是早上 7 點,那往前推 5 個 90 分鐘循環(大約 7.5 小時),你的理想入睡時間就大概是晚上 11 點半。
(五)睡得不好?快去看醫生
如果你已經試過這些方法,還是經常睡不好、睡得很淺、半夜一直醒,那就不只是睡眠週期的問題了,可能還有其他身體或心理因素在影響。
建議你找睡眠專科醫師檢查,可能會需要做一晚的睡眠檢測,透過腦波、呼吸、心跳等數據找出真正原因。
七、Bugu-S 熟睡寶植萃成分全解析,溫和修復睡眠週期,舒緩情緒、自然入眠更有感!
只要睡眠週期順利進行,你醒來時就會神清氣爽;如果你睡很久還是覺得累,很可能就是睡眠週期斷斷續續,導致修復不完全。
推薦你試試 Bugu-S 植萃熟睡寶膠囊,它們家的產品標榜「調節體質、引導入眠」,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它的核心成分:
🌱 鹿角靈芝|幫助入睡的「仙草靈藥」
鹿角靈芝被譽為最珍貴的靈芝品種之一,含有豐富的三萜類、多醣體與腺苷等活性成分。這些成分有助於調節自律神經、穩定情緒與放鬆身心,讓大腦從緊張切換到休息狀態。
🌱 紅棗|調節代謝、穩定情緒
紅棗含有機酸與黃酮類化合物,能促進體內代謝循環,並維持神經系統平衡。它同時富含天然抗氧化物,能降低情緒波動與白天疲倦,讓夜晚更容易放鬆進入深度睡眠。
🌱 桂圓(龍眼)|富含鎂,有助穩定神經系統
桂圓除了是傳統養生食材,內含的鎂元素能參與神經傳導與肌肉放鬆的過程。適量補充能讓身體逐漸平靜、放鬆,幫助調整入睡困難與夜間易醒的情況。
🌱 蓮子|富含天然生物鹼,放鬆大腦思緒
蓮子中含有具有調節神經作用的生物鹼,可幫助大腦切換到放鬆模式。特別適合思緒停不下來、越晚越清醒的人。搭配其他植萃成分,蓮子能溫和強化整體助眠機能,提升睡眠深度與穩定度。
這些原料透過 AI 智能配比技術,計算出最適濃度與吸收效率,避免「吃了沒效」或「成分互相干擾」的問題。
不添加西藥成分、不依賴、不嗜睡、不干擾作息,適合需要長期調理的你。只要睡前 30 分鐘吃 2 顆,幫你溫和調節體質,讓你慢慢地、自然地進入深睡狀態。
與其靠安眠藥催眠,不如讓身體自己找回「入睡節奏」與「睡眠自律」,你會發現清晨醒來是自然醒、精神飽滿的全新開始。
睡得好,才真的有力氣面對每一天,現在就到官網訂購 Bugu-S 植萃熟睡寶膠囊吧!